以下想法为个人思考,没有讨论对错,没有想去从全局or任意角度为分析,仅为记录。
写这篇思考对的思源是,近两天看到朋友圈在发关于腾讯云搭建低代码
平台的新闻。文中对低代码
的优势总结几个字在于快速、simple、难度低(人人都是工程师😂)
。我个人对平台级技术的发展没什么意见,但是我偶尔想到了最近刚在炒的概念 Metaverse (元宇宙)
。我感到有点有趣🤔,因为不论以后 Metaverse 想怎么发展(虽然9成目前是来炒作的,但是)如果真的是实现技术,首要的标准是产品体验。更近一步来思考国内外技术的差异点,国内不管是小程序、云平台、低代码
等等,他们的用户都是 toB 市场更多,B 市场再实现产品 toC。而国外的优秀产品公司,更注重的是实际对 C 端用户本身的用户体验。
这不禁引人思考一个问题,是用户造就了市场,还是市场培养了用户。
国内用户(大部分)向来以能忍著称,基本上一个功能重试个几回能成功,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用,何况现在平台级的技术体验缺陷也只在于某些设计师、强迫症才能看出来的程度(整段是夸张手法),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在国内跨平台、高内聚的 toB 产品的生存空间更好呢。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去看实际的技术本质,其实也很容易发现,国内外的技术趋势也是不同的,移动端技术兴起的时候,优秀的工程师都是追求小而精的技术,再发展跨平台等,而国内则是直接追求大统,其他内容类的则能搬就搬。
这两种思路,我个人倾向于前者,因为我的思维框架还是以用户本身会挑选产品为前提进行的,如果一个产品先开始不从体验上精进,则没有意义;国内的思路,看起来就很飘,飘到像是被 KPI 吹起来的一样。然而国内市场的事实却是另外一种思路,因为用户本身对于产品的挑剔并不高,这样厂商的思路就变成了优先抢占用户,使用其他一些手段留住用户,提高壁垒减少流失。从商业竞争上来讲,这种算是正常手段吧,但是作为个人用户,这种竞争我还是想归于非良性竞争。
当然作为我个人,我就是属于强迫症中的一员。从小学美术出身,中学看过平面设计,转职 Engineer 之后用过大部分优秀的国外 App,又被 Apple 和各大原生 App 的优秀动效秀了一脸,自此没事看看 dirbbble 什么的,基本口味已经被养刁了。所以作为我的视角,我的用户行为应该是被多元培养的,而国内目前的审美教育还趋于形式化,感觉相比于十几年前都有退步。我很好奇,以后这种环境下培养的用户会不会觉得产品设计其实就是这样,优不优秀也没多大差别?当然这个议题过于大了,审美进步退步也不是我身边的实例能够去举证的。
说到这我们就可以说回到主题了,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,对于技术本身的影响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,都会是不一样的。直到现在为止,跨平台技术还是备受市场欢迎的,不论是小程序、ReactNative、Flutter等等,都是这些趋势的产物。反说回来,native coder 的成本过高且给公司带来的对比收益并不大,必然在总体趋势下会落于下风。
但是换个环境,比如已经被养刁的某些海外群体用户地区,那么体验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及格分数线。所以公司的技术规划也需要根据目标用户或地区来确定,这种方向上的决定,基本在之后调整的成本是很高的(你看只有 Facebook 没事在技术栈上切来切去)。
这个趋势是在以我们以手机为终端的前提下,但是如果 Metaverse 真的发展起来了呢?我们的终端可能就不是手机了,到时候基于手机界面系统建立的体系,就需要洗牌重来。这块的话我就十分看好各大 3D 引擎开发商(赶紧买几股),基于三维框架的搭建会是全新的开发方式,到那时可能平台化和快速搭建平台,就不是现在这么容易的事了。不过这个假设还太早,科技发展近年来并没有这么快,用户体系的跃迁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,估计这辈子能看到都不一定呢~
再说回我个人,所以我还是更喜欢使用 native code to build apps,并且特别希望添加优秀的动效交互(duang~),这些希望当然都只源于我个人意愿,我心中觉得优秀的 App 应该是什么样,然后偶尔坚持着去实现一己私愿罢了。